改革开放30年,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,中国的民营经济功不可没。占企业总数95%的中小企业,创造了60%的税收及75%的就业。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(WTO)谈判总代表龙永图说,“加入WTO后,中国经济快速发展,唯一遗憾的是民营企业缺少国民待遇,中国国企可以不发展,但不能没有民企”。
龙永图
中国的民营经济(包括个体经济)发展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,主要集中在利润微薄、产业链下游的加工业以及养家糊口的小饭店、小商店。民营经济备受投资环境、行业准入门槛的制约,生存不宜,发展更不易。
如今市场竞争激烈,靠糊涂胆大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,老板应具备超常人的素质,否则企业不可能做大,也不会走远。
行业的特点
制造业
中国被称为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厂,这是一种误导。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很低,产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,如服装、皮鞋、小商品。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产品,其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欧美、日本等国手里,如航空、汽车、芯片等等,中国只是做产业链下游的加工业。
电子厂
制造业根据产业、规模,其投资额相差很大。市场营销是企业的关键,没有订单,一切无从谈起。管理、技术、人员是完成订单的保障。
作为创业者,在资金、经营管理、技术人员上没有优势,只有从单项加工开始,待积累一定的资金和管理经验后,再进入附加值高的产业链上游,再考虑创品牌。
混合业
我们将制造、加工与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称为混合业,如门窗、不锈钢防盗窗。
马路边铝合金门窗店、不锈钢防盗窗店比比皆是,在门店将铝合金或不锈钢型材加工成门窗,再到客户家上门安装。规模大的门窗公司有厂房、设备,生产量大、质量稳定,主要承接工程项目。门窗店和门窗公司属于加工及服务业。
混合业的高级形式为,自主开发生产型材、配件,加工产品。受工艺、地域等因素影响,该产业集中度低,生存空间相对较大,混合业是市场中最具活力的行业。
选择熟悉的行业
每个行业都有所不同,选择熟悉的行业是成功的第一步。
常说“商场如战场,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”,《亮剑》作为战争题材电视剧,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有着借鉴意义。
《亮剑》
电视剧《亮剑》一开场的阻击战,八路军新一团团长李云龙问营长张大标:“对面的小鬼子是谁?”,张大标回答道:“是日军的坂田联队”。山上的日军坂田联队长问副手:“对面的八路军是哪部分的?指挥官是谁?”副手回答:“不知道”。八路军团长李云龙,面对强大的日军,李云龙选择正面突围。为保证在射程内,一团人掩护一门迫击炮前进50米,2发炮弹干掉日军指挥所,坂田联队长当场毙命,新一团正面突围成功。
亮剑
做企业应了解市场情况、竞争对手以及内部的生产技术、人员资金。只有搞清对手是谁,自己是谁,才会扬长避短,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。日军坂田联队长到死还搞不清对手是谁,所以失败是必然的。
在熟悉的行业里,自己可以从市场中寻找商机,发现对手的薄弱点,根据自己的生产技术、人员资金情况确定对策。人脉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,在熟悉的行业里,人脉关系可以充分利用。
创业的最大误区是盲目
很多人总想赚大钱,看不上传统行业辛辛苦苦的小钱。如果连小钱都赚不到,谈何赚大钱。
上视第一财经的当红栏目《谁来和你一起午餐》片断:
三年后到金茂大厦顶层办公
外滩场景:郑智斌和他的三人团队,肩并肩走在外滩上,指着对面陆家嘴88层的金茂大厦说:“三年后我们将在那幢楼的顶层办公”。三人一起击掌大喊:“耶”。
郑智斌团队于2009年创办大汽车网,总投资10万人民币,主要从事租车业务。为了提高知名度,初期提供免费服务,目前网站无排名,业务基本没有,郑智斌主要工作是找风险投资。
创业光有激情是不够的,更需要脚踏实地,如果公司连生存都困难,风险投资不可能光顾,没必要让你去烧钱。
金茂大厦
IT行业成就了比尔·盖茨、马云等一个个财富神话,于是乎网络大潮席卷全国,一台电脑加www.com就是创业。IT是竞争最残酷的行业,被称为“一网打尽”。成千上万个www.com只成就四大门户网站,有“淘宝”就不可能有“淘2宝”,有“百度” 就不可能再有“千度”。
受工艺、地域等因素影响,传统产业集中度低,生存空间相对较大,如果将养家糊口的加工店、小饭店、小商店算作成功,那么传统行业的成功率超过50%。
很多人总是惦记如何轻松赚大钱,盲目进入不熟悉的行业。老想着市场如何地诱惑,搞不清水有多深,不愿意去想自己可能会输或输多少。搞不清对手是谁?更搞不清自己是谁?这样进入战场一定必死无疑。
选择前景好的行业
选择前景好的行业是将成功的路走得更远,首先在你熟悉的行业里容易生存,再考虑做强做大。当你选择的产业前景不明朗(可能自身因素制约),可以作为过渡或放弃,再选择相关前景好的行业。
华丽转身
多少年来,建筑商被称为包工头,成为欠民工血汗钱的恶魔。其实做工程很不易,承揽工程需要将业主搞定,施工过程中要搞定建管、质检、安检、消防等等部门,通俗地说“逢大盖帽、戴袖章(黑袖章除外)都得敬”。建筑商要为业主工程带资、垫资,接工程难,讨工程款更难。
五年后,我们将工程放弃,2000年创立上海绿娃科技有限公司,进军门窗行业。如今绿娃公司在全国几十个大城市建立分部,是百安居建材超市全国供应商。
百安居
产品定位
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,市场趋于成熟,人们消费观念比较理性,市场竞争更加激烈。当进入的行业确定后,须在细分市场中寻找商机。产品定位与行业选择一样,最重要的一点:你优势在哪里?也就是亮点,哪怕是一个亮点。
绿娃公司从40万元起家,经过十年的发展,产品由单一拉珠纱窗发展为四大系列几十个品种,绿娃成为门窗行业知名品牌。绿娃的创业发展之路是千千万万小企业的缩影,绿娃经验和教训可供创业者分享和借鉴。
10年前,网络大潮风起云涌,我们也跟着“爽”一回,开办网上建材大卖场,支撑近一年时间,才发现网络行业水太深,只有回头是岸。
市场分析
说起市场分析,MBA教程里有很多经典案例,对创业者来说,没多大用。因为对象、环境完全不同,CEO首要任务是解决吃饭问题。
门窗是最传统的行业,聚集着盼盼、美心等巨无霸企业。从细分市场中发现,纱窗、防盗窗特点是分散,主要是马路边的夫妻店。产品需要上门测量—加工—安装,无法形成标准化、批量化生产,大企业不愿涉足。产品是“一年完”的弹簧纱窗和不锈钢管焊接的防盗窗。
不锈钢防盗窗
贫富差距的扩大,催生了市场的繁荣,不锈钢门窗店如雨后春笋。广州、深圳的高楼窗户装满了防盗窗,外国人惊叹道:“中国真的很富,连犯人都住这么好的房子”。
产品开发
打不过盼盼、美心这些狮子、老虎,就打马路夫妻店这些山鸡、松鼠,我们根据卷帘原理,开发了第一个产品——绿娃拉珠纱窗。拉珠纱窗其独特的拉珠升降方式,使用方便、寿命长,很快被用户接受,第一代绿娃拉珠纱窗至今已使用10年。
绿娃纱窗初步解决了吃饭问题,不过品种单一,若要发展须增加品种,一年后绿娃防盗门窗投放市场。绿娃防盗门窗采用彩涂钢板,强度高、美观、成本低、加工方便,克服了传统的不锈钢(劣质)防盗窗易生锈、冷冰冰、焊接加工等不足,打破不锈钢防盗窗的一统天下,形成绿娃与不锈钢防盗窗两分天下的格局,绿娃企业由此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。
创新之路
中国习惯一哄而起,谈到高科技和创新,到处都建高新产业园、动漫园,连当年红军打游击的井冈山也不甘落后。其实,我们多从事传统产业,谈不上什么高科技,创新也没什么神秘,只是在某个方面有所不同。
创新好比猪头上长羊角,一头猪、一只羊放在动物园里没人看,如果猪头上长羊角那就是天下奇闻。
猪羊兽
创新是进入该行业的切入点,是抗衡对手、打败对手的有力武器。如果绿娃不创新,只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,不要说去打狮子、老虎,有可能被山鸡、松鼠吃掉。
营销战略
营销是企业的核心,生产管理、技术服务都围绕着营销,若没有订单,一切无从谈起。生产管理、技术服务是营销推广的支撑和保障。
走向市场
马路边的小加工店,仅辐射小区域,只能养家活口。如果绿娃只盯着马路店,只能成为大山鸡、大松鼠,所以只有走向市场,走向蓝色的大海,才会有绿娃灿烂的明天。
“丑小鸭”登大雅之堂
在人们印象中,纱窗、防盗窗是马路店产品,其实改变传统观念也是一种创新。2001年,绿娃纱窗进好美家建材超市,2002年绿娃纱窗、防盗门窗进百安居建材超市,纱窗、防盗门窗终于登上大雅之堂。
丑小鸭
当时纱窗市场有JH、FGS等品牌,绿娃纱窗登场后,他们一个个相继倒下。2002年,绿娃成为上海纱窗市场老大。
绿娃是国内第一家将彩涂钢板应用、推广到防盗门窗领域,该行业仅有长沙富尔凯品牌,马路店与我们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,绿娃又成为上海防盗门窗市场老大。
建材超市加快了绿娃企业的发展,提升了绿娃品牌。纱窗、防盗门窗这只“丑小鸭”,终于成为大帅哥,绿娃成为上海行业知名品牌。
绿娃防盗窗
出奇制胜的插位
品牌专家李光斗提出的《插位》理论:将游戏规则改变,重新排序,或借助大品牌,使后来者巧妙插入。
住店
以前长途运输主要靠骡马大车,承运人称为马帮,住宿地方称为驿站,房间内是一排排土炕。马帮张三准备住宿时发现炕上横七竖八躺满人,无法安身,而方圆百里只有这个驿站,要想睡只有改变规则。这时,张三说道:“起来,你们睡觉的姿势不对”。大家起身后不解地问:“你看怎么睡”。张三顺势躺下说:“就按我的方式睡”。
传统阳台封装主要是推拉铝合金窗,窗户只能打开一半,由于窗框遮挡,视线不开阔。上海KK公司,是国内第一家将无框阳台窗应用到阳台窗领域。虽然密性差,缺乏安全性,但良好的通透性,成为市场新宠,KK由此走向辉煌,成为百安居全国重点供应商。
面对诱人的大蛋糕,我们当然心动,2004年,我们开始做无框阳台窗。最初,我们从市场进型材配件加工,这样可以了解产品的特性,发现存在的不足。住宅的圆弧阳台较多,厂家都采用平面玻璃,上下梁、玻璃夹折线拼接,阳台窗容易漏水,美观度差。为改变其不足,我们开发了国内真正的圆弧无框阳台窗,将上下梁、玻璃夹弯圆,并采用圆弧玻璃,大大提升阳台窗的防水性和美观度。
绿娃圆弧阳台窗
当时KK是无框阳台窗行业的巨无霸,如果我们产品没有特色,就不可能有机会进入百安居,有圆弧无框阳台窗作为新式武器我们开始进攻了。KK得知我们准备进百安居,如临大敌,随即组建公关团队来阻止绿娃进场,只是目的没有达到。2005年,绿娃阳台窗进入百安居,不久形成了上海无框阳台窗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。
2007年后,KK由百安居全国供应商降为华东区、上海区域供应商,绿娃却成为百安居全国供应商。2012年,KK濒临破产,曾经的巨无霸轰然倒下。
建立外地分部
百安居建材超市在占领上海市场后,即向全国扩张。作为世界上最大建材超市之一的百安居,依托强大的资金和运作优势攻城略地。
绿娃企业初期规模很小,要想做大必须借助于建材超市。2002年后,百安居疯狂扩张,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。到目前为止,除香港、西部地区外,全国各城市的百安居都有绿娃分部。
傍巨人
一天下无敌大力士摆擂台多日,没有人敢攻擂台。有一天,弱不禁风的李四走上台去,大力士被搞得摸不清头脑。这时,李四挽着大力士的肩膀,大声对台下说:“谁敢打我们?”
李光斗《傍巨人》的插位理论很形象,绿娃之所以所向披靡,就是挽起百安居的臂膀说:“谁敢打我们?”
广州是我们的第一个分部,为便于管理,对负责人(小老板)实行自筹资金、自负盈亏。如今经营情况良好,小老板在上海买1套房子,在广州买了3套房子。
广州分部的成功经验,吸引很多人的眼球,公司很多职工纷纷要求去当小老板,我们对他们积极给予支持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大多数小老板有车、有房。
分部的发展使小老板发财,同时为绿娃产品、品牌走向全国起到积极的作用,公司从材料批发中受益,为新产品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。
建立材料批发网络
我们将新产品研发作为核心技术,其产品的型材、配件自行生产或委托定点生产,在上海地区提供加工安装及售后服务。将型材、配件批发给分部、经销商,让他们在当地加工安装及售后服务。
近年来,我们在全国建立20多个分部及50多个代理商的销售网络,材料销售占总产值的60%。
建绿娃专卖店
建材超市在初期,为绿娃的发展和品牌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,然而建材超市名目繁多的收费,不堪重负。近年来,面对红星美凯龙、好饰家建材商城的挤压,建材超市逐步弱化。2006年后,我们相继在上海的红星美凯龙、好饰家等建材商城开了10个绿娃专卖店,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,为新产品进入市场提供舞台。
应对同行竞争
绿娃防护门窗在市场上火爆销售,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。百事威、巨人曾经是我们的经销商,也仿冒绿娃防护门窗产品,一些分部和经销商如临大敌,其实我们真正对手是不锈钢市场。
十块铜板
古时候人烟稀少,一云游四方的武士,在密林中行走了三天三夜,又饥又渴。猛然间,看见前面有一烧饼店,招牌上写着:烧饼一个铜板一只。武士摸摸口袋,共有十个铜板。
武士美美地吃着烧饼,吃到第九只时,感觉还没有吃饱,这时口袋里只剩一个铜板。武士心一横,今天豁出去了,将一个铜板重重地扣在桌上,第十个烧饼下肚,终于吃饱了。
武士越想越不对劲,老板娘如果一开始拿出第十只烧饼,俺可以省下九个铜板。武士抽出刀大声吼道:“你这个黑店,敢骗俺的钱,俺杀了你”。
烧饼店
百事威、巨人虽然暂时得利,但这辈子永远追不上绿娃,他们只看见绿娃第十个烧饼,不知道绿娃肚子里已吃下九个烧饼。
二棵树与一片森林
一小老板告诉我,在当地市场有百事威、巨人仿冒产品的竞争,还面临着绿娃内部竞争,市场乱了套,问我怎么办?我告诉他,挣来挣去只是防护门窗2个品种,你的眼光要放远点,开专卖店将绿娃系列产品都得到展示。他紧追不放说道:“2个品种也不能放过”。我说:“你身边有2棵树,而前面是一片森林”。他说:“那不行,2棵树我也要”。我只有告诉他:“你可以用2分精力去抢2棵树,用8分精力去前面的大森林”。
路漫漫,任重道远
二棵树
CCTV有一画面,一群人站在高山之颠,仰望着远方的天空。一段广告词“思想有多远,路能走多远”。赚钱靠糊涂胆大的时代已经过去,如今是拼素质。作为创业者,经验和教训是我们的良师,是指导我们绕过险滩的灯塔。
清晰的思路
要有清晰的思路去把握市场,认识对手是谁?自己是谁?从细分市场寻找商机,也就是亮点,哪怕是一个亮点。
创新才会有生命力,但创新很难,需要为失败设置上限,有时放弃是最好的选择。投资开发一个新产品须经过多次修改、试验和市场检验,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。将开发的部分产品选择放弃和储备,但必须把握尺度,不能陷得太深。
市场营销
我们只是传统营销,没有创新。彩涂板工程护栏,具有强度高、不生锈、环保,在韩国普及率达到80%,绿娃开发的彩涂板工程护栏填补了国内空白。目前,绿娃护栏小批量出口韩国、东南亚,在国内只是部分城市工程中采用。绿娃开发的国内首创四轨阳台窗,转角不须加立柱,具有节能、美观、开敞,是阳台封装的革命。然而,产品没有很好地推广,自己深感能力不足。
内部管理
绿娃道路护栏
创业初期,人员主要是亲友,因为其他人看不上你的小企业。当企业有一定规模时,用人可能成为瓶颈。首先是老板敢不敢用人,若什么事都自己做,企业不可能做大。现在用人的成本很高,很多企业人员流动性大,企业处于培训-跳槽-再培训的境地,企业很少有条件作人才储备,老板是否愿意或有实力高薪用人?招的人是否称职?
内部管理牵涉到很多方面,若规范起来耗费很多精力,并且需要常抓不懈。
结束语
做老板光看几本MBA教程是不够的,必须结合自身和环境因素,作出正确的判断。老板的市场洞察力很多时候是凭直觉,因为机会瞬息万变,待分析透了,机会也将失去。
老板的素质不仅仅是管理,有时靠个人魅力,要有包容心,有时要装糊涂。总之,别人的经验只能借鉴,就是诸葛亮也不可能再唱一回“空城计”,很多事要靠自己去捂,摘不到天上的月亮,做个小老板吧!
2010年11月编写,2014年11月修改